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臺灣彰化地方法院

:::

刑事Q&A

字型大小:
  • 原保證人繳納保證金後,如未因被告逃匿而受沒入之裁定或處分,即得於下列時期聲請法院或檢察署發還保證金:

    1. 具保被告受無罪之判決確定後。
    2. 具保被告受有罪之判決確定,到案執行後。惟被告併受緩刑宣告時,於判決確定後即得聲請。
    3. 案件經不起訴、緩起訴處分確定。
    4. 因其他具保原因消滅,如撤銷羈押、再執行羈押、受不起訴處分或因裁判而致羈押之效力消滅。

    此外,被告亦得聲請發還或由法院、檢察署主動發還予原保證人。
     
    相關法條:刑事訴訟法第119條

    [ 110-05-19更新 ]
  • 案件的當事人、代理人、辯護人及輔佐人,均可聲請法院調查相關之證據,但為使刑事訴訟程序能夠明暢進行,原則上應以書狀分別具體記載下列事項,並按他造人數提出繕本,一併送交於法院:

    1. 聲請調查之證據及其與待證事實之關係。
    2. 聲請傳喚之證人、鑑定人、通譯之姓名、性別、住居所及預期詰問所需之時間。
    3. 聲請調查之證據文書或其他文書之目錄。若僅聲請調查證據文書或其他文書之一部分者,應將該部分明確標示。

    例外在有正當理由不能提出書狀或其情況急迫者,始得以言詞為之,此時聲請人應就上述所列事項分別陳明,並經書記官記明筆錄。待法院依聲請傳喚證人等到庭後,聲請人即得就相關事實加以詢問,以利案情之釐清。
    相關法條:刑事訴訟法第161條之1、第163條、第163條之1

    [ 110-05-19更新 ]
  • 因犯罪而受損害之人,於刑事訴訟程序中得附帶提起民事訴訟,對於被告及其他依民事法規應負賠償責任之人,請求回復其損害,例如傷害案件,被害人可請求賠償醫藥費、工作損失、喪失勞動能力損失、精神慰撫金等。
    又前述所稱刑事訴訟程序,係指刑事訴訟起訴後(包括檢察官提起公訴或自訴人提起自訴)至第2審言詞辯論終結前。
    但在第1審辯論終結後至提起上訴期間,不得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附帶民事訴訟與獨立民事訴訟不同者,在附帶民事訴訟程序可使民事部分與刑事部分同時獲得判決,且無須繳納裁判費,除能達到民、刑事判決之一致性外,亦可有效保障被害人權益。
    相關法條:刑事訴訟法第487條、第488條

    [ 110-05-19更新 ]
  • 民國92年12月23日由立法院3讀通過、隔年1月7日經總統公布的「法律扶助法」, 即係針對需要專業性法律幫助卻無力負擔訴訟費用及律師報酬之人,所制定之法律扶助制度,透過司法院所捐助成立的「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對符合扶助資格之人提供法律上之協助,如法律諮詢、法律文件之撰寫或僱請律師代理民、刑事及行政訴訟,受扶助人無庸支付任何費用,以維護憲法所保障之訴訟權及平等權等基本人權。

    目前法律扶助基金會在全國各地已設有19個分會據點,對民眾提供法律服務。

    如需進一步資訊,可電基金會全國法服專線:(02)66328282;或上基金會網站:
    www.laf.org.tw

    [ 110-05-19更新 ]
  • 證人係對待證事實親自見聞之人,對犯罪之澄清及真實發現佔相當重要的地位,故凡居住在我國領域內,應服從我國法權之人,無分國籍身分,均有在他人為被告之案件中作證的義務。若證人經合法傳喚無正當理由不到場,法院得科以新台幣3萬元以下之罰鍰,且得予以強制拘提;再傳不到者,亦可連續處罰。另外,證人雖然到場,若無正當理由,而拒絕具結或作證時,同樣可處罰新台幣3萬元以下的罰鍰。縱然證人因與被告間具一定親屬或身分關係,而得依法行使拒絕證言權,亦不能因此免除到場義務。換言之,無論證人是否拒絕證言,均應到庭。此外,為使訴訟程序能順利進行,法院因當事人、代理人、辯護人或輔佐人聲請調查證據,而有傳喚證人必要時,聲請人應促使證人到場。
    相關法條:刑事訴訟法第176條之1、第176條之2、第178條

    [ 110-05-19更新 ]
  • 刑事案件得區分為告訴乃論及非告訴乃論之罪,告訴乃論之罪,因單純為被害人個人法益之侵害問題,故尊重被害人對加害人的控訴意願,如被害人逾期未為告訴,或告訴後經撤回告訴者,法院不得為有罪與否之實體審判,是告訴乃論之罪未經合法告訴時,受訴法院應為不受理之判決;反之,非告訴乃論之罪,又稱公訴罪,因涉及國家或社會法益之公益層面,如刑法第271條之殺人罪,縱被害人未提起告訴,檢察官亦得偵查起訴、法院亦得依審理結果為被告有罪之判決。因此,在非告訴乃論之罪的案件,被害人雖撤回告訴,亦不影響刑事訴訟程序的進行。
    相關法條:刑事訴訟法第238條

    [ 110-05-19更新 ]
  • 自從86年1月22日性侵害犯罪防治法公布後,內政部依法設立性侵害防治委員會,直轄市、縣(市)政府亦相繼成立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以維護被害人權益。在法院方面,針對性侵害案件亦採取下列保障手段,以避免被害人受到二度傷害:

    1. 性侵害犯罪案件的審判,除非經被害人同意,否則均以不公開法庭開庭。
    2. 法官於審理案件時,被害人可委任代理人、法定代理人、配偶、直系或3親等內旁系血親或家長、家屬(共同居住的人)陪同到場,並向法官表達意見。若被害人未滿18歲,政府將指派社工人員陪同在場;縱已年滿18歲,被害人亦得向政府申請社工人員陪同。
    3. 若被害人有提出告訴,除法院認為被害人有親自到庭陳述之必要外,被害人亦可委任他人代理出庭。如需與被告對質,法院將會採取相當的保護措施,以確保被害人安全。
    4. 對被害人之訊問或詰問,得依聲請或依職權在法庭外為之,或利用聲音、影像傳送之科技設備或其他適當隔離措施,將被害人與被告或法官隔離。被害人經傳喚到庭作證時,如因心智障礙或身心創傷,認當庭詰問致其不能自由陳述或完全陳述之虞者,法官、軍事審判官應採取前述隔離詰問之措施。
    5. 在審判程序中,被害人如需接受心理輔導、緊急安置或法律扶助時,可向各直轄市、縣(市)政府設立的「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請求協助。
    6. 在任何必須公示的司法文書(如:判決書)上均不會直接記載被害人的姓名或其他足以識別被害人身分的相關資訊。
    [ 110-05-19更新 ]
回頁首